肚子总是鼓鼓的?小心便祕作祟,按对4穴位KO小肚肚好畅通
(关键字: 按摩 ,肚总的小对穴肚肚 便祕 , 穴位 , 小腹 , 整肠 )
明明体重正常、四肢纤细,鼓鼓但确有一个与身材不相称的心便小肚肚?中医师表示,恼人的小腹问题,可能是肠胃消化功能不佳、便祕缠身的征兆。想要一甩腹部赘肉,忙碌的上班族,不妨可适度养成按摩腹背对应穴位的习惯,就是有效促进肠道蠕动、提升代谢,让小腹重拾平坦的好方法!
小腹外凸、胀胀的好难受?可能是便祕惹的祸
田宜民中医师在其著作《拍拍瘦:跟着美女中医这样做淋巴排毐.消除水肿.局部塑身.击退橘皮》一书中提到,便祕应该是不少上班族女性共同的祕密困扰,不仅无法天天顺利如厕,即使有便意,却至少得待在厕所10分钟以上,才能有成绩。长期便祕的结果,不但小腹容易外凸,肚子也会时常感到鼓胀不适,影响注意力。
其实,想要改善便祕问题,除了养成均衡饮食、补充高纤蔬果的习惯,以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系统功能。适度遵照中医理论,拍打相对应的穴位,也是有助整肠、疏通肠道,找回好身材的保养方式之一。
跟宿便说掰掰!中医师:按对4穴位效果好
至于具体做法该怎么做?田宜民中医师分享,民众可取自己喜爱的精油、按摩油,约10元硬币大小分量于手掌上,接着双手摩擦生热,并以手指指腹或魔法拍拍棒的方式轻拍下列4大穴位,就是很好的自我保养选择:
(关键字: 按摩 , 便祕 , 穴位 , 小腹 , 整肠 )
★大肠俞穴
取穴方法:大肠俞穴位于后背处,取穴时先弯腰,找到第四腰棘突起下旁开1.5寸,约两根手指头宽,略和骨盆侧脊的最高点相平。
好处:大肠俞穴可以改善消化、腹泻、腹胀、肠炎等症状。
★天枢穴
取穴方法:天枢穴位于肚脐旁开2寸处,大约是三根手指头的位置,左右各一。
好处:天枢穴可以改善脾胃小毛病,以及促进肠胃蠕动、缓解腹泻、腹胀等症状。
★大横穴
取穴方法:大横穴位于肚脐旁开4寸处,大约五根手指头的位置,左右各一。
好处:大横穴可以有效缓解便祕、肠道不适等症状。
★气海穴
取穴方法:气海穴位于肚脐下方1.5寸处,大约是两根手指头。
好处:气海穴可以促进腹部气血循环、改善肠道不适、胃下垂等症状。
(责任编辑:运动养生)
-
冬天到了,有些人害怕自己堆积更多的脂肪干脆采用极端的节食减肥方式,甚至有些盲目的吃减肥药。其实这都是不正确的减肥方式,冬季想要瘦身可以选择食疗的方式。接下来就介绍几种对于减肥有帮助的食物。1、冬瓜汤有 ...[详细]
-
在孕育新生命的旅途中,叶酸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之一,叶酸不仅参与细胞分裂和DNA合成,更是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的重要防线。所以,对于计划怀孕的女性而言,叶酸的补充宜早不宜迟。一般建 ...[详细]
-
在中医学上,癫痫归于“痈病”“痈证”的范畴,俗称“羊癫风”或“羊角风”。癞痫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认为 ...[详细]
-
广州东大肛肠医院可靠吗?精选笔记痔疮犯了,到底有多恐怖?来看看 — 神奇养生网
有一种痛,是屁屁安好的人永远无法想象的。它如影随形,如跗骨之蛆。如果把人的疼痛定个级别的话,蚊子叮一口是1级,针扎手指是3级,生孩子的持续疼痛是3-8级。而我要说的这种痛就像是把疼痛的时间拉长放大到每 ...[详细]
-
不吃早餐,可以减重吗?医师指出,减重需调整饮食方式及生活习惯,但不论是不吃早餐或过午不食等减重方法,其实都是错误的;特别是早餐断食减重,将减缓身体整天的新陈代谢速度,长期下来更不利减重,反易造成体重复 ...[详细]
-
正骨紫金丸获得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家认可 — 神奇养生网
2024年10月19-20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大会在牡丹之城洛阳胜利召开。来自海内外的400余名骨伤科专家、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就中医骨伤科传承、手法、微创、康复护理、行 ...[详细]
-
成都军建医院:两大祛疤王牌技术,为您保驾护航 — 神奇养生网
在追求完美肌肤的道路上,疤痕总是如影随形,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痛。不过在成都,有一家医院正凭借专业技术为患者带来希望,它就是成都军建医院疤痕科。超减张精细缝合是成都军建医院的“秘密武器&rdq ...[详细]
-
正骨紫金丸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软组织修复及骨折愈合的影响 — 神奇养生网
创伤性骨折是指骨折前骨质结构正常,由于意外事故或暴力造成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创伤性骨折是主要的骨折类型,其发病率逐年攀升。局部软组织损伤往往直接影响骨膜的血供,从而影响骨折愈合,导致骨折愈合延迟甚 ...[详细]
-
冬天是一个容易长赘肉的季节,每到冬季来临都会有一大批人喊着减肥。但是效果如何呢?现实情况是有些人一直也没减下来,有的人利用了错误的方式反弹了很多。那么如何在冬季进行科学化的减肥呢?1、冬天为什么是长肉 ...[详细]
-
在中医学上,癫痫归于“痈病”“痈证”的范畴,俗称“羊癫风”或“羊角风”。癞痫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认为 ...[详细]